最新消息
首頁 最新消息
從木耳地到上市公司,云和技師陳金福“打磨”出精彩人生——軸承... | 2022-05-18 |
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s://news.hangzhou.com.cn/zjnews/content/2022-05/16/content_8255037_0.htm" 所在位置:杭州網>新聞中心>浙江新聞從木耳地到上市公司,云和技師陳金福“打磨”出精彩人生——軸承套圈里“做道場”杭州網發布時間:2022-05-1611:06浙江日報報道走進浙江誠創精密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機器聲隆隆,高精度數控加工設備一字排開,圓滾滾的軸承套圈產品從自動生產線上魚貫而出。記者見到陳金福時,他正在自動生產機器旁手握鉗子,探下身子修理一臺停止運轉的設備。眼前的他,皮膚黝黑,一身藍色工作服,手上挽著袖套。從木耳地到上市公司,從農民到技術“大咖”,他在小而精的軸承套圈世界里,找尋到了自己的熱愛,“打磨”出了精彩的人生。沉迷機械的“跨界農民”“油泵開,主軸開,入料口滿……”機器正常啟動后,紅燈轉為綠燈,各類設備運轉參數一目了然,一個個光滑锃亮的圓環套圈沿著料道緩緩彈出。“別看套圈個頭很小,但汽車、家電、農機、辦公設備、精密機床等設備正常運行,都離不開它!”陳金福接過從料道口滑出的軸承產品說道,“一根頭發絲的直徑是80微米,像這款EPT高端軸承套圈產品,它的套圈內徑、卡簧槽、外徑、倒角的精度,要精確到30微米以內,連頭發絲的半徑都不到。”說完,暈黃的燈光下,他手持著還熱乎的套圈產品,用放大鏡觀測光滑度等細節。1979年出生的陳金福,是生產車間的“一把好手”。然而,作為一名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家子弟,他初中畢業后,一腳踩進的,是木耳地。23歲那年,他離開生活多年的云和縣崇頭鎮,背上行囊,鉆進湖南桂東縣的大山,和親戚在山溝溝里種起黑木耳。連綿的大山里,陪伴他的,除了滿山的木耳,還有為木耳地供能的柴油機和發電機。這兩臺大機器,總隔三差五出“毛病”。從小對機械感興趣的他,一次次用蛇皮袋扛著機器下山送檢,還跟著老師傅學會了組裝技藝。隨后,他便自個倒騰修理設備。拆裝機械,漸漸成了他在深山里的最大樂趣。種植木耳5年后,他回鄉做起了電焊工,在電光火花中苦學焊接技能,還考取了特種作業操作證。后因割舍不下機械愛好,他入職浙江誠創精密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成了一名車間的普通技工。“陳金福聰明肯學,工作又賣力。2016年,縣政府聯合我們企業培養一批技師人才,他主動報名,成了首批學員,白天他在車間干活,晚上在實訓基地學習,本上寫下了密密麻麻的筆記,順利考取了高級車工證。”該公司董事長徐華高說道,公司185個員工當中,高級技能人才,陳金福數頭一個。“泡”在車間的攻關者在生產車間的30條軸承套圈車削自動線上,一臺臺連線設備高效運作,車內孔、溝道、密封槽、倒角等環節全都縮減為一道工序。該公司副總經理潘偉東說,“以前,一名車間工人只能看管一兩臺設備,現在,這個數字增加到8臺以上——這得益于陳金福帶領技術團隊研發的第一套高精密連線套圈生產設備。”相較于以往的單機設備,這套連線設備具有效率高、質量穩等特點。可云和沒有該技術的應用先例,調試機器成了公司發展路上的“攔路虎”。加上公司80%的員工是下山轉移農民,研發力量成了公司最為緊缺的資源。為了攻克難關,公司四處“求醫問藥”。公司請了四個大學生沒有攻克下來,又請了有多年經驗的老師傅過來,也沒能成功,只能把目光投向自己的員工。可很快,報名參加攻關的員工屢屢碰壁,大多泄了氣。唯獨陳金福還在堅持。時間短任務重,陳金福擠出時間,天天“泡”在車間加班加點試驗,一臺臺機器去調整,一個個細節去嘗試……有人說,老陳“著了魔”。吃飯時,他邊嚼著飯菜邊思忖著技術難題;會議時,他在低頭冥思;深夜,車間的燈都還亮著,他獨自一人對著機器調試。經過180多天、數百次試驗后,他破解了夾具裝夾精度偏差等難題,該公司的第一套高精密連線套圈生產設備投入生產,壓在陳金福心里半年的大石頭落了地。“公司由此研發的‘零缺陷精密軸承套圈技術創新’項目通過省級技術創新項目驗收,取代了機群式分散加工模式,讓企業生產線減少四分之三人員,單位產品材料消耗量減少10.5%,優質品率從75%提高到98.5%,高端產品占比從10%提高到85%以上。”潘偉東告訴我們,有了這個核心技術和競爭力,公司成了SKF、NSK和舍弗勒公司等世界一流軸承公司供貨的套圈生產企業。手把手教學的“陳師傅”這段時間,陳金福新研發出的一款薄壁軸承套圈產品在加緊生產,正以每月50多萬套的數量出口韓國。“機器液壓要控制到0.7公斤、夾具要調整好!”在生產線上,他時常提醒工作人員注意細節。原來,這款產品通體較薄,手輕輕一捏就會變形,次品率極高,一旦出現誤差,將給公司造成巨大損失。為此,他花大半個月琢磨機器液壓大小、夾具間距等問題。就這樣一個小產品,從開發到生產,再通過客戶的嚴格驗證,足足花了大半年。“我一個人會技術,只能做兩條生產線。我帶著大伙一起干,才能生產出更多更好的產品。”陳金福在心里盤算良久,最后決定手把手傳幫帶,將自己多年創新的心得和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身邊的技術工人。如今,他成了大家口中的“陳師傅”,他所帶的徒弟,大多成了高精密度車間的熟練工。37歲的雷法成是高精密度車間的一名技術工人,也是陳金福帶的徒弟,一有解決不了的難題,他就會叫“師傅”,陳金福會第一時間抽時間為徒弟答疑解惑。廠房里機器聲嘈雜如雷,陳金福邊上手調試拖板,邊扯著嗓子為徒弟雷成法講解技法,一旁的小伙子湊近認真聽,不忘照著樣子學。“師傅從做產品開始教起,機器開停、組裝拆卸、刀片打磨各個環節都是手把手地教,非常耐心。”雷成法說。該公司高技能人才有5位,稍低梯隊成員有30人,不少是跟著陳金福學起來的。為培育更多“陳金福”,公司長年如一日地堅持組織開展新工藝技術研發活動,開展傳幫帶,并和縣人社部門、縣職校合作,對員工進行培訓提升。通過技術創新,公司年產值從原先的1000萬元提升至1.5億元,成了云和首家在新三板成功掛牌上市的企業。來源:浙江日報作者:記者鄔敏共享聯盟云和站王鳳鳳陳雅雯編輯:高婷婷 關鍵字標籤:軸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