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最新消息
替代數據也要納入監管,征信行業會有哪些改變? 2021-03-05

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bank.hexun.com/2020-12-16/202639746.html"

近日,人行在“長三角征信一體化”會議上指出,替代數據在現代化征信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是借貸信息的有益補充。市場化的替代數據征信信息互聯互通是當前構建全覆蓋社會征信體系的重要步驟。利用替代數據為金融和經濟活動提供信用管理服務,在本質上屬于征信活動,需要納入征信監管。  對此,「看懂經濟」邀請了幾名看懂App專家對此話題進行了深度解讀。  王鵬  中國人民大學助理教授  傳統意義上的征信數據指代的是金融系統本身產生的業務數據包括借貸、支付這些數據。我理解的替代數據從個人視角出發,指的是互聯網泛金融平臺上的一些消費記錄,以及在社交媒體、視頻網站,娛樂網站上的相關交易記錄。對于企業來講,替代數據就包含工商信息、稅務信息、進出口的海關信息,以及法院的執行信息,這些信息都可以理解成替代數據。  如果把替代數據納入到征信監管范圍內,這里有幾個難點需要突破:比如說這個不同的平臺,不同的部門,企業之間談判的數據歸屬權,他們所建造的時間、所采取建造方式、使用的平臺都不一樣,都需要進行更好地整合,因此提升數據質量還需要從技術層面出發。需要規則方面的利益分成、安全方面共同來做出很多努力。最重要的是要打破這個數據壁壘,實現這種數據的互通。這可能是需要進行的一個長久的合作,不僅僅是說這個規則層面,還有利益分配層面和技術層面,包括相關人員配合、機構間的配合都需要進行一個協調。  對于征信部門來講,這些替代數據越多越精細,征信信息也就更加全面和精準,但這也就意味著這些泛金融行為將會更大范圍都納入到金融監管范疇。雖然對個人的影響并不大,但是會對企業的征信等金融行為要求就更加嚴格了。  如果要將替代數據納入市場監管的話需要做的事情還很多:  第一從法律法規的角度至少要確定相關替代數據的歸屬權限,權責利到底歸屬誰?規則是什麼?  第二涉及到個人信息的保護和信息非泄露,包括相關信息的具體界定等;  第三從技術層面來說加強監管,但是數據結構不同,采集方不同,也就要求要從技術層面制定、標準層面制定一系列的解決方案。  第四怎么保證數據的質量?是實時采集?實時訪問?還是用技術方式定期儲存?  納入更大范疇的所謂替代數據之后,會對我們傳統征信方面的一些工作會有顛覆式的提升:工作難度、工作質量、工作進度、工作要求,甚至是工作需要涉及的各個方面會更廣,可能需要這個所謂征信部門,需要更多相關企業需要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科技、金融監管的服務,同時也會孵化更多的相關產業。  董崢  信用卡資深研究人士  個人信息納入社會征信體系這個問題,我認為要考慮到:對個人信息要有所取舍,就是哪些信息是對這個社會征信體系有用?哪些信息可能是沒有用?避免造成這個社會征信體系過于龐雜。可能很多的這個無用信息會造成對這個主體人的一些錯誤評估。但是我認為,這個個人征信系統、社會征信體系,它的核心應該還是以這個金融信貸業務為主體,如果沒有個人征信業務作為主體的話,那么這個信息,其實的它的價值是打著一個很大的一個折扣的。  那么除了個人信貸業務之外,有一些公用事業費的這個納入到這個個人征信體系當中是應該的,比如說水煤電氣費,如果欠費的話把這個信息納入到個人征信系統當中應該說是可行而且是可取的,在美國也同樣是具備這樣的一個功能。所以我們講個人征信是關于個人征信的這個信息的采集到底什麼可以納入?什麼不可以納入?哪些信息是有用的?一定要進行這個比較好的劃分,我們不要把這個數據弄得太多,造成信息繁雜。同時也要盡可能地獲取更有用的相關數據。  那么征信業務,應該講他還是以個人的這個信貸業務作為它的一個主體,就是說如果我們去觸及到這個信貸業務了,那么通過個人征信來對這個主體人的一些信用狀況來這個畫像來進行一個評估。那么這些信息就包括他的一些個人信息、借貸信息、以及一些其他這個補充信息,那么通過這些信息來作為這個評估然后來判斷這個主體人是不是具有一定的低風險還是高風險?那么,至于說那些道德規范的這些內容,實際上對評估個人征信的信用狀況沒有太大的意義和作用。  張書樂  人民網(603000,股吧)、人民郵電報專欄作者  替代數據其實就是大數據,即從單純的借貸數據中跳出來,加入更多的金融數據如消費、投資或其他,這樣的用戶畫像才真正精準和立體,才能保證信用管理上更準確。  而恰恰只有人行,才有實力和能力打通數據墻,不僅是銀行的,也包括互聯網金融以及各種廣義上電子商務平臺的數據。  過去的征信較為臉譜化,幾個有限信息勾勒出來的信用畫像容易失真,特別是一些信用有問題卻抓住漏洞美化自己信用報告的人或企業,就往往繞開了監管。而替代數據的融入,會形成更完善的征信大數據,確保信用畫像的真實可靠,確保監管到位。  難點和重點依然是在隱私層面,確保數據不被濫用。  李可順  數據寶產品研究院院長  (1)人行這一舉動有何深意?  征信體系,不再僅限于金融板塊。互聯網金融沒發展起來時,征信其實僅指與傳統持牌金融機構發生借貸關系,銀行內部的還款數據為主要的征信數據。互聯網金融打破了金融服務的邊界及服務方式,金融服務的主體除了持牌機構,還包括了各自為金融機構提供服務的機構,這些機構直接或間接在提供金融助貸服務過程使用的相關評級數據也屬于征信數據分范疇,因此需要納入監管。  個人征信牌照股東方也非銀行體系,征信的監管范圍必定要擴展延伸,替代數據則是非常正確的方向。  征信體系隨著可用相關數據越來越多,除了在金融體系會有征信信用的體現,各種場景下會涉及到信用表現的行為及相關的表現數據,其實都應該歸納到征信體系,如鐵路征信、航空征信等。  (2)市場上有一種觀點是,金融征信應重點參考金融方面的強相關數據,人行的做法是否代表要打通各項數據間的數據墻?  央行的做法其實是告訴那些無資質無牌照但在做相關征信賦能業務的機構,你們的業務線條也納入央行管,釋放的信號:對企業來說,體現了合規數據采集、數據應用的要求,同時納入監管也意味著相關數據需要同步到央行。這個其實和之前P2P金融的老賴也上了征信是一個道理。這個過程只要與征信相關數據,都應該在征信體系會有個匯總,還不能說是打通。征信最終體現的是使用某種服務后最終的信用體現結果。而與這個結果相關的數據都應該屬于替代數據,當然替代數據中不應包含個人宗教信仰、血型等信息。  (3)人行的此番舉動會對個人征信及企業征信公司產生怎樣的影響?  其實此舉對個人征信和企業征信公司來說,一是對這類公司的數據源進行了合理的強監管,這類公司對外服務過程的產品體系相對更合理。但另一個角度,強監管替代數據,代表個人的越來越多的數據也會在征信報告中體現,這樣客戶服務過程中對于企業的采集服務可能會更謹慎。這對于征信公司來說,如何使用最少的數據實現征信服務,如何通過合規的方式讓用戶貢獻更多的數據,如何通過合規渠道獲取更多的數據,是征信公司需要考慮的。  (4)利用替代數據提供信用管理服務屬于征信活動,需要納入監管。這部分數據需要如何監管?監管的難點和重點在哪里?  這里先了解下哪些數據最有可能是替代數據:第三方支付公司的金融業務相關的支付數據、電商平臺上的分期業務數據、短信通道的扣款收款數據、政府內部的水電煤支付數據、工商處罰數據、稅務數據等。  監管的難點可以看出,各類企業各種場景各種業務非常多,需要定義屬于征信服務場景就比較難,同時這些機構正常情況也不屬于央行管,需要有個完整的監管機制。替代數據這個“替代”的限度是如何的,也需要有個清晰的定義。而對于用戶的這些替代數據,如何更好的監管,保護用戶權益也需要有相關的機制去執行。  李庚南  北京看懂研究院研究員  我國金融體系特別是間接融資領域存在的諸多痛點和難點,諸如小微企業融資難、銀企信息的不對稱、企業“逃廢債”等,其實很大程度上可歸結為社會信用體系缺失之“痛”,征信體系的滯后則是問題關鍵。  隨著金融活動的頻度日益加大、復雜性日益增強,現有的央行征信體系所歸結的客戶信息已捉襟見肘,難以滿足金融機構對借款客戶精準畫像、密切動態跟蹤的需要。如何拓展征信信息的廣度和深度,增強信息的關聯度,無疑成為一個亟待破解的課題。  央行在日前召開的“長三角征信一體化”工作推進現場交流會上,明確將替代數據納入征信,這無疑將推動征信體系向前走進一大步。這里所說的替代數據,個人認為,應該是指來自其他政府部門的、有助于對客戶信用狀況評估的非信貸類的信息,如涉及企業的工商、稅務、環保及用水、用電等信息。  將替代數據納入征信,其積極意義是毋庸置疑的。一方面,是對現有征信數據的補充,可以從多角度為精準畫像提供更多的信息;另一方面,從普惠金融的角度,替代數據也可以為信用白戶提供替代式征信,緩解信用白戶融資瓶頸;對金融機構拓展無貸戶、提高小微金融服務的廣度和深度將產生積極的意義。  但是,科學、合理設定征信的邊界,仍將是需要認真面對的問題。這不僅關乎征信本身的客觀公正性,也影響到征信信息利用的效率。因此,應明確界定可納入征信的替代數據范疇,避免過寬過泛。特別在涉及個人客戶的征信時,更應慎重。  在擴大個人信息采集面和采集深度的同時,尤其需多一份審慎,多一份甄別,多一些人性化的考量。在強化個人隱私保護前提下,應進一步完善信用信息的記錄、采集和披露機制,體現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的宗旨。對于失信信息的采集,不能簡單化,應避免誤傷。不應簡單考慮交費、還款等行為的時間維度,還應考慮當事人的履約意愿;不應將有良好履約意愿但一時疏忽的失約行為歸為失信。  王昭彧  監管科技數據治理專家  我記得,最遲不晚于2017年,謝平、吳曉靈先后提出了功能監管與行為監管的理念,當時是針對持牌金融機構、大型科技機構出現的跨業務領域監管套利、金融消費者信息保護不力,非持牌商業組織泛金融行為導致“龐氏騙局”騙局盛行等金融活動而提出的。但如何開展功能監管與行為監管,其實理論界著墨不多,實踐者倒已開始摸石頭過河。金穩會+人行+兩會+一局+地方金融監管局的監管架構調整,就是為此而做的探索。  從微觀著手,要想在金融與科技的深度融合過程中,實現金融創新、滿足需求與金融穩定、防控風險的動態平衡,越來越離不開在先進數據技術支持下的監管科技(合規科技),因此監管部門開始針對金融活動,嘗試采集并分析消費者社會信用、商業信用、銀行信用以及替代數據,這也是勢所必然。  在雙方知情、最小授權原則下,依托數據安全技術采集金融市場參與者信息,有利于消保、金穩等監管目標的達成,也可以促進消費者保持良好信用,增進整個社會的公平與效率。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看懂經濟。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關鍵字標籤:www.liidda.com.tw/about.html

提供最新雙眼皮手術服務:縫雙眼皮、割雙眼皮、訂書機雙眼皮。
專業醫師為您量身打造超自然雙眼皮,讓您擁有迷人電眼。